本网讯(朱广志 吕要军) 2021年以来,杞县文化馆创新服务手段,积极转变服务方式,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场馆全年免费为群众开放,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坚守阵地,文化惠民服务暖人心
作为全县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杞县文化馆坚持以“文化惠民”为抓手,积极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馆内常年开设免费培训、讲座,为广大群众及业余文艺团队提供活动场地和演出辅导等免费服务项目,并充分利用馆场地进行书画展览、声乐演唱、舞蹈排练、艺术培训等免费开放服务。同时,县文化馆开展了猜灯谜、民艺汇演、非遗展、送戏进校园、送戏进基层等多场品牌活动,举办了“青春为党歌唱”合唱比赛、广场舞大赛、戏曲联谊演唱会等主题鲜明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00场次,每年开展艺术类培训、书画展览、文艺下乡等活动多达百余场。2021年大型原创现代戏《老屋》参加河南省第十五届戏剧大赛,获得第十五届河南省戏剧大赛剧目文华大奖,其中五位演员分别荣获表演一、二、三等奖,王良英获表演一等奖,魏培锋获表演二等奖,韩卫、魏成旺、吕维英获表演三等奖。
积极组织,保护非遗文化成果
杞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灿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当丰富,目前通过普查已申报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4个,市级项目47个,县级项目60个。2014年12月“杞人忧天”被录入国家级第四批非遗项目;“莫家酱菜培制技艺”、“潘氏烧伤传统疗法”在2011年被录入省级第三批非遗项目名录,“伊尹传说”2015年被录入省级第四批非遗项目名录,“陈氏麦秸画”2021年9月被录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市级项目“剪纸”、“起火”、“酱菜腌制”“韩氏唢呐”、河南坠子(杞县)等47家非遗项目2009年至2021年被录入市级第一、二、三、四、五、六批市级非遗名录。“天地坑的传说”、“蓝砖瓦制作技艺”、“百年杨氏牛肉”、“周氏酩馏酒制作技艺”、“开封豫剧祥符调”等60个项目被收入县级非遗项目名录。其中,在市、县组织非遗项目开展了现场展演展示活动20余场次,为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参与感、获得感贡献了力量。
遍地开花,促进公共文化共享
杞县文化馆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功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共成立了22个乡(镇、社区)分馆,并为各文化分馆送去了盘鼓、腰鼓、叉等活动器材;同时组织葛岗镇分馆、城郊乡分馆开展了戏曲联谊演唱会、广场舞培训等活动。通过文化馆总分馆体制,突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以文化馆总馆为中心,各分馆为切入点,馆外服务为支撑,提高了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保障了人民均享公共文化的权益。
疫情期间,网上服务“不打烊”
在疫情防控期间,杞县文化馆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从线下服务转到线上服务,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线上文化资源。推出了“线上课堂”,为群众推出多种艺术门类的线上公益课程;联合县送戏下乡艺术团、唢呐艺术团等,结合县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开展了文化进万家网上文艺系列展演活动,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赏析文化艺术知识。县文化馆还举办了文艺作品网络展,收集百余幅与抗击疫情相关作品,以艺术形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一份力量。同时,举办了“新型冠状病毒”防疫知识网上科普,通过文字与图片的形式提高了大家的自我防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