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党史博览 » 正文

多措并举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4-06  浏览次数:54237
核心提示:本网讯(周志刚)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也决定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成败。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围绕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一些改革试点和重大行

      本网讯周志刚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也决定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成败。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围绕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一些改革试点和重大行动计划在积极推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与脱贫攻坚不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发内生动力,这种内生动力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源泉。

内生动力从系统内部生成推进自生长、自增强与自增长,强调不依赖外部环境,并充分利用、吸收、消化外部输入要去并转化为自我发展的能力。从主体角度来看,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在于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从文化方面来看,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在于以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动力;从驱动力来看,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在于发挥好乡村资源和产业优势;从外部条件来看,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亟待多要素释放能量为其赋能;从治理保障来看,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持续释放离不开乡村治理保驾护航。因此,要多措并举打造乡村振兴内生多源动力系统,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一,重视人的作用激活内生动力阀门。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实现乡村振兴,前提是唤起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不同需求,农民亦不例外,要善于将农民各类需求转化为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包括通过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明确农民主体地位的合法性,来更好地激发其内生动力。其次,大力推进乡村“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推动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通过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诸如邀请“土专家”、“田秀才”一同参与,以及有针对性地持续开展专业技能援助,将返乡农民工、高素质农民纳入高职扩招(培训)范围,从而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以持续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再次,坚持外引与内育相结合,构建“自主培育、引进并重”的新型人才引育机制,通过大力推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积极发掘本地乡土人才,为农民树立榜样,同时鼓励和引导农科教等紧缺人才向乡村转移,助力产业发展,以及依托乡贤、大学生、创业带头人等,来带领农民群众不断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最后,乡村振兴需要集聚各领域各方面人才资源,可以通过加快培育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总的来说,要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及通过多种形式来培育和引进人才,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激活创造条件。

第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培育内生动力。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的正能量,为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保驾护航。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将文化振兴放在重要位置,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动力。具体来说:依托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广泛开展各种文艺活动,诸如常态化开展先进典型选拔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行移风易俗、文明乡风的文化扶贫创新实践,诸如通过发挥红白理事会、乡贤五老的德治作用,弘扬乡村孝道文化和勤劳致富文化,培育积极向上正能量文化氛围;紧密结合当地传统民俗文化、风俗习惯等,因地制宜完善村规民约,树立良好的乡风民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总的来说,通过对乡村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传承勤劳节俭、诚实守信等乡风民俗、乡规民约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从而重塑互助合作的乡村共同体,为乡村振兴提供民风淳朴的人文环境。

第三,立足产业振兴为内生动力强筋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之一,要充分兼顾乡村优势资源,加强对自然资源、特色资源及文化资源的利用与整合,结合当地农民所具备的生产技能,利用好现有资源,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中来讲:一方面依托农业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形成一批知名品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更多“豫字号”品牌,延伸农产品增值链,进而逐步推进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在发展乡村产业同时,要重视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诸如发挥好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以及着力培育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主体,构建乡村振兴的“产业链”,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和产加销一体化进程。总之,要用更大力气做好产业兴旺这篇大文章,通过对新产业、新业态的打造,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功能性,并通过对新产业、新业态的打造,拉动农民经济新增长点,从而为乡村振兴输入源源不断动能。

第四,多要素释放能量为内生动力赋能。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要因地制宜挖掘乡村这一地域综合体中包含的多重资源价值,包括土地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等,来提升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盘活土地要素,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探索多样的供地新方式和农村闲置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鼓励采用集体建设用地租赁、入股、联营等流转模式,把沉睡的资源变成活资产。保护农村原生态文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方针,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留传统村落村貌,传承农耕文化习俗,从而留住农村独有的文化基因,为乡村文化振兴赋予新的文化价值和内涵。通过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功能鲜明的美丽乡村,实现城乡深度融合、功能衔接互补,改善和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条件,有效满足村民生活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总的来说,要加大资源要素的流转和整合力度,并通过产业化、市场化手段,集聚资本、人才、技术等优质要素汇聚乡村,进而多措并举推动资源变资产,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能。

第五,加强乡村治理助力内生动力提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扶贫开发、帮扶管理“碎片化”,政策分离、管理分开、资金分散、项目分批、队伍分片等等,包括扶贫开放工作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关联度不够,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存在着“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两张皮”现象,亟需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来提升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集中来讲:一是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一核三治,共治共享”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平台,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和专业社工等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二是实施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通过“清权”“晒权”“束权”,将重大事项决策、招标事项管理、临聘人员管理等村务纳入“清单”,细化明确村干部权力“边界”及决策程序。三是广泛聚合农村自治力量,不断完善农村党组织领导、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监委会监督的基层群众自治运行机制,搭建农村党员、热心公益视野积极分子参与村务的平台。四是坚持把工作做细做实,畅通意见收集、诉求表达的渠道,推动公开透明的开放式决策、参与式治理,达到“以民主促民生”的目的,把群众的意愿真正转化成建设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的实际效能。总的来说,要改变以前“干部干,村民看”景象,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并真正把群众说了算落到实处,引导群众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从而充分发挥村集体和村民的主体作用使乡村振兴拥有不竭源动力。

总的来说,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走乡村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充分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而乡村振兴包括人才、文化、产业、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四梁八柱,也为走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创造了良好条件。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吕培亮)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