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党史博览 » 正文

洛阳偃师:缑氏镇的文物古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1-17  浏览次数:192659
核心提示:缑氏镇,北依白云岭,南眺中岳嵩山,东与名刹少林寺为邻,西接洛阳、龙门、白马寺。207国道横贯东西,玄奘大道纵穿南北。这里山川秀美,河谷纵横,交通发达,人杰地灵,文物古迹众多。一、永庆寺塔林千年古刹永庆寺(

缑氏镇,北依白云岭,南眺中岳嵩山,东与名刹少林寺为邻,西接洛阳、龙门、白马寺。207国道横贯东西,玄奘大道纵穿南北。这里山川秀美,河谷纵横,交通发达,人杰地灵,文物古迹众多。

一、永庆寺塔林

千年古刹永庆寺(遗址在今缑氏小学院内)始建于东汉末年,鼎盛于唐宋,历经占乱,于1945年初毁于兵火。此寺占地8顷,连结4个村寨。至民国年间,寺内分三进,有寺门,大殿,后殿东西廊房数十间,东侧有僧房,练武场,水井,西有钟楼,前有舍利石佛塔,后有碑林,极为壮观。由于寺院僧众较多,在寺北壕沟两侧建有许多塔林,约百余亩,红塔绿树,蔚蔚壮观。随着永庆寺的泯灭,解放后在偃师二中兴建时仍有两座高大的僧塔,1957年村民修渠时将其拆毁。

寺中(原缑氏小学)还存有武则天的篆书碑刻:“秋云寂寞秋云轻,缑氏山头月正明。帝子西飞仙驭远,不知何处夜吹笙。”碑已残,仅存下半部。还有武则天《宿缑氏菩提寺》诗一首传世:

夜宿菩提寺,菩提尚未荣。

借它一勺水,洒作天濛濛。

就规模看,有山门、耳房、大殿、廊坊、钟鼓楼、后大殿,其他不在中轴线上的还有伽蓝僧舍等。

寺中碑碣林立,除有关修筑寺院的外,尚有宋陵采石记碑多通。《宋宣仁烈皇后山陵采石之记碑》(已调往商城博物馆),原在寺后大殿西南角前檐下,由吴安持谨记,大将杨仲卿书,王永昌刻。《永泰陵采石记》在大雄宝殿西南角,由韩思永书并篆额,麦文昞立石,霍希范等刻,曾孝广谨记。二陵采石碑楷书。指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与钦慈陈皇后,均陪葬于永裕陵。《永定陵采石记》正书篆额。栗子山运石题名碑、崇恩园陵采石记碑、永定陵都监卢功裔题名碑,都在永庆寺中。

就碑碣一项,就知永庆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二、化寨迎薰门

化寨旧时称永庆寨,位于偃师市缑氏镇。唐玄大道的入口向东走100米处现存的南寨门“迎薰门”是保存较为完好、年代较早的石券寨门。据说该寨门始建于清初,重修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寨门宽仅有1米左右,门内有固定门的门窝和插穿杆的石槽,真可谓一人当关,万夫莫开。

“迎薰”匾额是当时永庆寨(原寨名)居民一起集资重修时镶在寨门上的,匾额上方有“守望相助”四个字,代表了化寨文明和谐、平等友善的价值观,代表了寨民互敬团结、关爱包容的质朴民风。据寨门上镶嵌的石碑资料显示,该寨门修于同治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还显示:“此寨由来已久矣,小则足以防盗,大则可以御寇,宅处寨内,蒙福多矣,至同治七年天降大雨,水冲门陷寨中之人……”等等。

三、瑶台庵

缑氏村北一里之地有一孤峰,独峰成岗。土岗之上有一庙宇王母娘娘庙,始建于北魏年间,重修在康煕初年,据载王母娘娘是古缑人氏,有年驾祥云返还故里,路经此处,但见岗峰烟云缭绕,岗下林茂水清,便结草庐而仙居。人称“茅庵”亦称“瑶台庵”,此为远源出处。

老年人谈起王母娘娘庙说:“王母大殿,内方三丈,歇山磨角,斗拱飞檐,非常雄伟,原殿角四方挂有大铜铃,轻风徐来,叮当有声。娘娘神像,端坐莲花宝台。明眉丽目,披轻纱,慈祥安然。两侧伺神女童,天生丽质,情趣高雅。殿东壁画为《上山虎图》,西壁画为《三娘教子图》都出自名笔之作。殿外通道两旁各有三间厢房,内筑有数百个神龛,神像造型各异,情态自然,栩栩如生。”

该庙至中华民国,由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日本伺机鲸吞中华,一九三七年大肆入侵,神州山河沦丧,中原遍地烽烟。1944年,缑氏被日军占领,日寇为抵防中国军民反抗,毁神庙而修筑堡垒,娘娘庙宇被折,遂成废墟,可叹千年文明毁于强暴之手。

喜庆星转斗移,乾坤再造,毛公定制立国,邓公新政开放,国富而民殷。20世纪90年代初,缑氏北寨有一老人林玉花,缅怀古城文明,思念王母仙顔,一倡百应,复修庙宇,诸民众捐资赠银,义务劳工,历尽艰辛,王母娘娘庙经年余,终于落成。

今日瑶台庵堂,更加明媚风光,庙下马涧河积聚成潭,碧波粼粼,杨柳成行;庙前桃李春色,四季花香;庙内殿宇雄伟,望江亭、观云阁、思雨轩巍巍新立。若暮蔼降临,清风云轻之鸣,烟雨瑶台,一派仙境。

瑶台庙堂,逢初一、十五,香客如云,众信男善女,祈祷还愿,香火鼎盛。每逢农历三月三日,缑氏村民为王母诞辰庆典,诚聘梨园名伶,带领剧团社戏祭演三天。庵堂会前,杂耍的,卖糖葫芦的,吹气球的,热闹非凡。尤为夜间,殿堂满室烛光,烟雾缭绕,乐声在田野回荡。庙堂高岗,烟火之光直冲云斗星汉,可谓壮观。

四、关帝

关帝庙位于缑氏西大街北侧,邱南拐对面,为村民敬慕关羽所建。庙宇始建于唐代,占地二亩,正门面南,砖木结构。门上建有大戏楼,楼高3丈左右。戏楼朝北,五丈开外便是关帝宝殿,殿内有关公塑像,差役持刀护卫两旁。关帝庙北为祖始大殿,是此庙最大建筑。殿西侧有碑林,其中竖有丈二巨碑三块,诗竹碑一块。

五、仙鹤观

仙鹤观,俗称“天爷庙”,位于缑氏村西北约三百米处。庙前是村委修筑的东西水泥通道,经东沿环城路可抵缑氏北寨和邱河村,往西达姬家村,南望村西民居,北濒偃师第二高中和盆窑村,周边沃野坦荡,风景秀丽。

仙鹤观,始建于唐高宗李治年间,史载:太子李弘早逝,李治忧伤成疾,龙体欠安,臣下劝他说,太子殡葬恭陵那天,只见千岁驾乘仙鹤升天,徘徊于伊水、洛水,众童子拍手送行。高宗因之心悦,赐修“仙鹤观”于景山南麓缑氏城东三里处(据现在推算应在镇区柏谷坞南坡岭上)。

至大宗王朝仁宗赵祯年间(1023年~1056年在位),仙鹤观年久失修,有碍观瞻祭祀,又称庙于县署之东,详况如《宋·重修仙鹤观记》碑文所载(公元1050年):

……缑氏县前记有周灵太子□控鹤升仙之事,故城东三里有仙鹤观者,得号于李唐间,年祀寖远,属址因废。庆历中,里中之乐善者凡数十人,相与叹曰:“是观且废,今不能复之,则何以使瞻仰信奉以渐于善乎!”乃卜地得县署之东□裁百步,状于县大夫冀君□为请命于府,曰“可”……大宋皇佑二年九月乙酉记……观主肠紫,左庆之立石。

宋时仙鹤观规模面积,主要建筑记载清楚,如《宋·重修仙鹤观实录》碑刻云:

“缑氏县郭下灯油醮社,故比部郎中孙刘荀等,经县陈状,请到东京上清宫赐紫道士左庆之,充□焚修主持。

开排施主如后……安中素舍施地基二十八亩三分……女弟子董氏修盖正殿一座,女弟子闫氏独办塑老君并都从等,韩宗正施造老君砖座一所,王君安自办材木,修道堂一所,田又装土地里城真宦,兼造堂一所,左庆之与醮社等同共修真武殿一座并门楼,了当此仙鹤观。

可见宋时此观宏伟,面积28.3亩,建筑依序为:门楼、道堂、造堂、老君殿、真官殿、真武殿、正堂殿等大型建筑,共建庙主持是紫衣道士左庆之(官职)

原观中存《金投龙记》碑,有诗三录其一:

故人情话说无阑,遥夜挑灯笑语间。

不意得经缑氏岭,天数有分看仙山。

清末民国年间,此庙在缑氏寨外壕涧西北角处,有玉皇大殿,神像高约三丈,人称“天爷庙”和“西大观”;观东有连街前檐,连通北沟大路,俗称“西小观”。缑氏村民每年正月初九起庙会庆典社祭,热闹壮观。仙鹤观是古缑城风景区,门前是古嵩洛大道,行人如织;孙氏节坊,巍然矗立;西关旅馆饭店,商旅如云。逢初一、十五香客纷至,庙宇香火旺盛,钟磬相间。但至民国三十一年,连年荒旱,河南受灾,前往陕西逃荒的豫东难民人如潮涌,多拧成绳,饥饿而亡者无不殍尸在道。1944年,日军占领缑氏,为修壘筑堡,拆庙毁墙,此观沦为废墟。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仙鹤观遗址成为坦荡沃野,丰茂良田。现归属为缑氏第二十一生产组集体所有(即缑氏北圪垱队)。

20世纪90年代,政府推选新政,改革开放大见成效,民心所望,修庙风起。女信士段巧鸾、姬焕贞(缑氏北圪垱人)经村委同意,倡导重修仙鹤观,民众无不解囊捐资,义务劳工。功德最高的是缑氏第21生产村民组施舍用地二亩三分,前期玉皇大殿,在1998年竣工落成。大殿宏伟高大,歇山磨角,斗拱飞檐,殿楣上额高悬“贯通三界”金匾,肃穆庄严。庙左侧立石《重修仙鹤观》碑有二,载记明祥。

后期扩修“老母大殿”,庙址狭小,信士康宪宗及女信士姬焕贞用香客捐资款八千元人民币购地二亩二分。老母殿在亩中月台之上,楣额高悬“无极宝殿”金匾额,庙中诸菩萨明眉丽目,仪态庄俨,后壁画“松鹤延年图”栩栩如生,蔚为壮观。殿宇两侧立碑石有四,记载清白,功德者永垂。老母大殿落成吉日是2013年。

六、泰山庙

泰山庙,在今缑氏镇东门内,座北向南,占地40余亩。据清乾隆《重修泰山庙碑记》云,它创建于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几经圯废,又几经修葺。

据《河南府志》载,该庙明代尚在东门外百步。这就是说,庙本身无动,只是原来的寨墙在东梢门跟前,明嘉靖年间,又修了白云桥,将道路改变,过去走北沟,自此时起贯通东西大街。清同治年间,又把寨扩大,才成了近代的基本模样。据载,原庙门外有亭子一座,亭南为大路。南边大路,由东南向北延伸,在镇西北出寨,经过仙鹤观门前,直抵洛阳。就在东梢门下横额题曰:“古缑城”。

泰山庙,大门为三洞券拱,大门上筑歇山抹角大殿,翘脊挑檐,雕梁画栋,内供奉“文昌帝君”。门外多级台阶,门外迎屏高耸,为纯砖结构。门楼整个大修为民国四年,由官庄杨进士主持。殿及门楼上建筑1945年毁于战火,1946年再次修复,由官庄杨子高撰文,碑现仍镶于墙上。

大门上刻“天齐楼”。

进内为舞楼。这种设计较为独特,豫西地区的大多数舞楼,都建于寺(庙)外迎门处。

舞楼又叫戏楼。戏楼北为广场,广场北为丈许高的月台,三路台阶,月台上廊庑崔巍,五脊六兽,石楹柱近三围粗,方形,殿内供泰山爷,泰山爷像六七米高,可见殿之高大。

大殿下东西廊坊,内设阴阳轮回、因果报应、凶恶狰狞雕塑,诸如“小鬼推磨”、“黑狗舔血”、“刀锯人身”……大殿后之后殿,设泰山爷睡像。东侧为关帝殿、卷棚、大殿,再往东是火神庙。火神庙南,相传为“城隍庙”,只是近代已无。

泰山庙院内西南为“三贤祠”,供奉汉杜子春,宋李端伯、刘质夫。缑氏是三贤的故里,故有此庙。三贤碑在庙院外路北。高约90厘米,宽约60厘米。

泰山庙原碑碣林立,月台下西南隅,为乾隆手书碑,现大门下墙边还竖有乾隆时碑二方和三贤祠碑、《重修泰山庙大殿记》,还有一方乾隆时期扒头李万仓撰写的碑记,其他碑碣尚有几方。

由于泰山庙房舍多,缑氏又是偃南重镇,1935年夏伊洛河暴涨,水淹老城,遂将“偃师中学”迁往这里。抗日战争爆发后,很多共产党人、仁人志士都荟萃于此,宣传抗日,一时成为地下党活动中心,“红偃师”即由此传播开去。当时地下党主要有吴芝圃、刘晋清、苗化铭、郭晓棠、刘道安等革命前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里设立了偃师第二中学,培养出不少人才。1954年后,学校才逐渐迁往镇北。

后来,这里变成了机械厂、拖拉机站等。多数建筑已为新的楼房所代替。泰山庙仅存有大门楼、廊坊、关帝殿。

七、灶君庙

灶君庙,俗称灶爷庙,位于姬家村东一里之许,缑氏村西三里之遥,座北向南,北依黑龙沟畔,南望丁庄村,四野禾稼葱茏,庙前水泥通道,坦荡如砥,交通便利,乃是礼佛尊道的理想圣地。

据载:“灶君是炎帝、神农以火德安天下,托祀于神”而设的神位,灶层虽在诸神灵中职位卑微,但昭示人间丰衣足食,四季平安,乃为一家之主。天下国家浑为一体,家国相连又堪为一国之主也。

灶君庙久远而史无可考,但相传甚广。有三则往事成为趣谈,其一曰:“南山有白虎,出没伤人,路断人稀,灶君显灵,降伏白虎,而佑民安土一方。”其二曰:“大清乾隆帝,游缑氏,临古庙,有感灶君造化百姓而国运昌隆,亲笔御书天下第一灶门楣金匾”。其三是灶君社火名播河洛缑邑,“宁师十三村灶君社”下辖的有:姬家村、陶花店、逮寨、赵寨、左村、王村、铺刘村、辛村、师家寨、宁寨、五岔沟、半个寨、枣园。品古论事,无不反映出我中华先民勤劳勇敢除恶扬善,淳朴的优良风尚。

更有一首《树叶诗》传颂得惟妙惟肖:少时吕蒙正家贫,腊月二十三,手无分文,为祭祀灶君,拔了三颗青葱,折得三根椿叶枝条,和一缕椿叶,并题诗于椿叶之上,祭告神灵曰:

三柱椿香三颗葱,

敬天敬地礼神明。

不是小手心不诚,

只因蒙正太贫穷。

灶君上奏天庭,帝感其诚,命灵官传谕凡界,赐福禄终身,后蒙正官居大宋朝堂一品,此则故事,反映出了宋代理学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它已深入古缑氏先民文化之中。

灶君庙时兴时废,源远流长,烟火旺盛,连绵不衰。盛时占地百亩,每逢正月初五为古庙大会,偃邑缑城,四方乡邻届时前来庆典,舞狮、旱船、耍龙、高跷、杂剧、鼓乐在庙前拉场献艺,热闹非凡。庙前古许洛大道,直达潼关、西安,行人如织,车水马龙。然至民国年间,尤为日本侵华时颓废,1957年,荡然无存,沦为一片荒野。

20世纪80年代,国家调整政策,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社会上下,礼佛尊道,日渐隆盛,筑庙风起。缑氏姬家村村民怀念先古,感激炎帝神农大德灵验,昭示安民,济世一方,决计重修“灶君庙宇”,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在有识之士姬门:树森、麦堆、南方庚有四杰的领导下,携全村民众和四乡信士,慷慨捐资,义务劳工,在原庙宇地基上,开启了重修灶君庙宇的复兴工程:

1、1994年修灶君堂后大殿一座,内方12丈,配殿:关帝庙殿、火神娘娘殿。

并四方查寻找出:大清雍正十年间《重修灶君庙》古碑一通,重立大殿左侧卷棚下,碑载:“……僧人真明大师主持庙务……缑氏西街庠生段若炳若兰设茶亭,济事路人……之高德……”

2、2002年至2010年,修建了东西厢房。东厢房安阳官重塑了老母和十二菩萨,诸女神明眉丽目,形态端庄慈祥。西厢房设:药师殿、观音殿、地藏母殿,及前庭的僧人、香客住房。

3、2004年,修建门楼,门楣高悬“灶君庙”,黑底金字匾额,笔法苍劲,傲如惊龙。并筑起四周围墙,先后立碑14尊。

灶君庙的重修与兴建,姬家村村民凝聚了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上下民众同心同德。前后历经廿年艰辛,耗资达20余万元。而今庙宇挺立,环境幽静。松柏青,花木秀,石板通道,曲径环廊,景观怡然。每逢初一、十五香客焚香祈愿,如织相随,香案青烟缭绕。室内经声盈梁,灶君济世于民,安泰家土一方,吉庆祥和。尤为正月初五,社戏热闹三天,四方香客,全村民众欢聚一堂,感念灶君功德,泽披华夏源远流长。

八、高祖庙与薄姬庙

高祖者,指西汉开国皇帝刘邦而言。

汉高祖,汉代沛人,姓刘,名邦,字季,秦时为泗上亭长。二世立,帝起兵于沛,自立为沛公,入咸阳,降秦王子婴,除秦苛法,约法三章。项羽入咸阳,立帝为汉王,以萧何为相,韩信为大将,还定三秦,破项羽于垓下,五年即皇帝位,国号汉,建都关中(始建都于洛),帝不修文,然宽厚爱人,豁达大度,好谋能听,卒成帝业,在位12年崩。无谥,以其功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称高祖。匹夫崛起而有天下者,自高祖始。

高祖庙,在缑氏南8里的终南山之上,乃道教场所,内供奉诸神尚多,不仅有高祖、文帝、祖师、阎君、火神、关爷、青蛇白蛇,不消说,少不了薄太后。

薄太后,俗呼“薄姬”,甚至不通文墨的善男信女,还叫她“簸箕”,因音的传讹,而把它们分别呼为“簸箕庙”、“簸箕山”等。

薄姬的有关建筑境内有三,一在邙山上,二在寇店南薄姬山上,三即此终南山上。

终南山上的薄姬庙,不仅她在这里尽享人间香火,更有趣的是在庙的西北角,还堆了一个冢,取名之曰“薄姬冢”。

也许是善男信女见高祖刘邦在这里孤独,就修了薄姬庙,又想到不如再假托薄姬也归葬此处,岂不更好。人们也便于焚香叩头。

原来的一片宏伟建筑,就在今池塘处,毁于1958年及1966年。1970年代,将庙拆除净尽,仅余瓦砾荒丘而已。

现在的高祖庙,为近几年在原地的东侧又修起的诸庙,不规则地散布在峦顶。当然,高祖庙位居中央,其他如老母庙、火神庙、祖师庙等,靠后而偏东北。

九、郭氏节坊

石坊位于城壕北寨中心街道南端,是本村郭氏为承仪妻尚氏立的节孝坊。此坊兴建于清代乾隆48年(1784年)。据说郭氏以每工两个银元宝(折银百两)聘请名匠雕凿而成。

石坊跨路而立,东西走向。坊高十米左右,宽八米左右,纯优质青石砌造。上雕双龙戏珠、喜怒哀乐四人图以及鸟兽花草图案近百幅。其中正面横额上书“崇奖幽贞”,下有名雕画幅《郭子仪寿诞图》为稀世佳作,刻画了汾阳王郭子仪七十八寿辰时,七儿七媳,八女八婿及其家人为他祝酒拜寿的情景。石刻人物各具情态,场景情趣盎然。此坊雕刻艺术品位极高,河南仅有两座:一为禹州龙池红石坊,一为洛州缑氏青石坊。

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受“破四旧”之风的影响,郭氏节坊被村民拆除,其石料用之水利建设。真是令人遗憾!

十、郭氏祠堂

郭氏祠堂座落在缑氏北寨寨门以南的大路之西,座北面南,占地面积约3亩,是偃师南部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的祠堂。

该祠堂建造于清朝乾隆43年(1779年)。整个祠堂呈长方形,由大门、西厢房、花坛、月台、大殿、围墙六部分组成。大门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尊大石狮子,雕刻精致,栩栩如生。大门上方镶嵌着河南巡抚所赐的木匾,上写“太原世胄”四个金字熠熠生辉。进入大门是南北走向的宽阔的砖铺云路,云路两边是花坛,种植有竹子,花草,柏树。竹子郁郁葱葱,花草四季芳香,柏树高大挺拔。花坛西紧靠院墙有一座三间大的厢房。云路北端石阶五层,拾阶而上便是月台,月台四周全是青石条砌造,中间为正方形青砖铺就。月台北端是大殿,大殿东西两侧各有耳房。大殿屋檐正下方悬挂着偃师知县所赐的“源接汾阳”的木匾。整个大殿砖木结构,造艺精湛。大殿歇山耸顶,叠脊飞檐,雕有飞鸟走兽,气势雄伟壮观,这里起初一直是郭氏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后来,变为“中天寨小学”,供本村子女在此读书认字。解放后成为缑氏小学分院,设有三个中年级教学班。1969年,因缑氏小学扩建,将其全部拆去,令人可惜。如今已是村民住宅。

十一、灰嘴遗址

灰嘴,村名,在缑氏镇南汉高祖庙西,虎元岗北,公路涧东,东临古刘水,西连古涧水。这里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是人类理想的栖息之地。

古《偃师县志》上称它为“灰堆”,是由于灰烬堆积而成。缑氏南部有一种民俗称谓,把山头、岭峦的突出部分,均称之谓“嘴儿”。“灰嘴”,就具有这种含意。

《太平寰宇记》云:“缑氏县古灰城在县西北八里。”孙星衍加按语:“今缑氏西南有灰嘴即灰城也。西北应为西南之误。”

既然作为“城”,必然有城的规模。据考古发现,已探明其遗址为3万平米。

灰嘴为原始村落遗址,其时间概念相当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地层文化叠压关系清楚,内涵丰富。夏商二里头文化,直接叠压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层上,而龙山文化又叠压在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层上。这样的“灰嘴”,不仅面积大,而且确为罕见。

1974年,人们在深耕时,曾在这里发现了古砖陶器和卵石铺就的甬路,是否为隋县置所在?

关于灰嘴的“嘴”,已知它的含意了。那么“灰”呢?村东、村北,整个地下皆为灰土,就像烧过的余烬一样,松软、轻飘,呈灰黑色。

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曾在这里炼丹。

韩湘子一天云游这里,见此处风景优美,山川秀丽,就准备于此结庐。忽然发现东边台地上,蓦然长出一棵灵芝草,拔出后入土的根部为人参模样。他想,这可能是上苍因赐,抓起来往嘴里放,刚一入口,清香无比,满身爽快,霎时又燥热起来,热得要疯狂了,跳入河中洗呀,喝呀,又觉得身体格外有力量,体魄也健壮得很。他想,这一定是宝物,如果煮熟吃下肚去,定会长生不老,寿比南山。于是,他架起锅来,烧啊,煮啊,可是老煮不熟,把周围一带的树木都当柴火烧光了,还是没煮成。这灰堆,就是韩湘子烧火所余的灰烬。

树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总算煮得差不多,韩湘子吃了下去,身体便轻盈飘悠,将身子一提,升入空中,从此得道成仙。你如不信,在河东的崖壁上,还有一个“韩湘子洞”呢。

十二、盆窑遗址

盆窑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缑氏镇盆窑村寨东南,处于马涧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地势平坦。顾刘路从遗址东侧通过,一条村级公路从其中南部贯穿直达盆窑寨村。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00米,东西长约300米,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3米,地面散落的遗物较少,采集的陶片主要出自马涧河南岸上现代人挖坟取土翻出来的土堆之中,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褐陶、夹砂灰陶和磨光黑陶,纹饰有绳纹、素面,器形有杯、罐、盆、尊等。从发现的陶片来看,该遗址保存完整,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仰韶、龙山、二里头、商、周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为研究该地区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盆窑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缑氏镇盆窑村寨东南,处于马涧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地势平坦。有一条村级公路从其中南部贯穿直达盆窑寨村,加之常年遭受自然风雨剥蚀、水土流失、大气、环境污染等,对遗址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遗址地处河岸台地、紧邻村庄,加之当地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比较落后,其生产生活活动和其他人为因素,均对遗址本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遗址的完整性及附近的环境风貌均受到很大的影响,亟待加强保护和管理。

十三、刘国故城

刘国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南约20公里的万安山北(今缑氏镇陶家村一带),南望青罗山,北眺伊洛河,东濒浏河,西临涧河的支流小西河,东西北三面都是深约20余米的河沟,南面是一块开阔的山前缓坡地。刘国就坐落在这个天然形成的半岛上。

该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220米,东西宽约650米,城区内耕土层中散落着大量春秋至汉代的板瓦、筒瓦、小砖等建筑材料及盆、甄、壶、豆、瓮等陶制器皿残片。在陶家村的东北处,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断崖上暴露出残存的夯土城墙遗迹。据考古专家介绍:这里是刘国故城的南城墙。墙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现存137米,厚24.5米,夯土距地表最浅处0.1米,最深处0.6米,残存高度0.5—1.2米。西段现长135米,墙体厚约2.1米,城门位于东西两段墙之间。

春秋时期的刘国国都在偃师,历代文献多有记载。1984年11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和偃师县文管会对刘国故城遗址进行了考察,已予以证实,并对遗址采取了保护措施。2006年被列入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马河

在缑氏东8里的马涧河东。

周灵王太子晋,在行围游玩中,偶遇道士浮丘公,一心要入山修道,嘱咐晋回宫将剑悬于午门,方可为他剃度。晋回到皇宫,依言而行,就出得宫来。

宫中见悬在午门外的是晋的尸体,就将晋葬于缑氏山之东,这就形成了“葬剑冢”,自然这是后话。

再说,晋出了皇宫,信马游缰向东南迤逦而来,当他走到现在的马河处,只见这一潭涧水清澈晶莹,洁净鉴人,马也驻足不前,饮起水来。

浮丘公由缑山至此迎接。晋叩拜,言道:“遵师所嘱,咱们可以进山了吧?”

浮丘公说:“晋,挂在午门上的剑,你父王母后看过,则认为你自缢身亡,会安葬于你,了却他们的思儿之情,你可以无忧无虑地出家了。”

说罢,向空中一指,一条白鹿与一只白鹤自天而降,落在他俩面前,晋乘鹤,公控鹿,升天而去。马遗在了涧边。

乡人惊异,望着腾空而去的鹿鹤和留下来的骏马,跪拜叩首,骏马腾空而去。

从此,这里就叫“拜马涧”,涧水流出,形成了河,就叫“拜马涧河”。

西汉鼎盛之年,武帝刘彻登中岳封禅,途经此处,亦拜谒马涧。

后来,这里人们聚居的多了,村名就叫“拜马涧河”,俗称“马河”。

十五、伊川桥

康熙《偃师县志》、顺治《偃师县志》等载:“伊川桥,在程家村东,宋程伊川夫子创建,元怀远将军程雷重修,清代程子厚又重修。”

程家村,又叫程村,在缑氏南官庄村东北。桥在程村东的南北沟中,为石拱桥,现在已基本填平,仅残存部分拱顶露出地面。

乍然看去,“伊川”二字比较熟悉。

程颐,原宋陆泽人。年十八,游太学,著《颜子好学论》。一以圣人为师,世称“伊川先生”。卒谥正公,有《易春秋传》等。既然为程夫子伊川创建,自然以名人命名。他与其兄程颢同为宋理学创始人。

至于程雷、程子厚,当亦为程村人。该村姓程者居多也。

十六、景山桥

景山桥,在景山上,化寨村北,系东西要冲,沟深十余丈,桥长五丈,高十丈,石拱券,桥上有望柱、栏板。

景山桥俗传为御桥,原有碑记,今失。为武则天修恭陵时,由神都洛阳出发,过伊河而至恭陵的必经之路。

景山桥,又叫石人桥。

相传,和陵(距此二里之遥)李晔陵前的翁仲,采四时之气,集日月之光,成了精,走出和陵,准备西行。

凌晨,行至桥东。谁知后边来了一个人正向缑氏走来,看见前边影影绰绰像一个人,却又臃肿肥胖,只好问道:“谁?”连问三声,翁仲无有回话,那人说:“你不答应,你是石人?”

识破天机,翁仲倒下再也没有起来,后人就把这里叫做“石人桥”。

桥今日已分两层,原来桥下根基,全青石平铺,结构坚实。后来洪水漫漶,将南北延伸的石坡冲坏,人们恐怕危及桥梁,就在根基下挖了一个洞,水在洞中通过,使桥安然无恙。

在桥南圆拱门上,镶嵌着“丹凤朝阳”浮雕,左右两只鼓翼奋飞的凤凰,中间一轮红日,惟妙惟肖。这是正面,也就是阳面。古人以南为上。

而阴面则是二龙戏珠。

据载武则天时期,将一些有关图案,凡牵涉龙凤者,凤在上,龙在下,或凤在阳,龙在阴,此为一例。就连进山开路的轘辕关上,武则天的路在上,为上道,而汉武帝的御道则为下道。

十七、白云桥观灯

白云桥位于缑氏古内城东梢门外,偏东南西北向,独拱石桥。原桥建筑不详,后经明嘉靖年间乡民戴邦彦捐化修建,堪称古缑城的立交桥。桥涵东有龙头,西有龙尾,全长6丈左右,桥下拱圈宽约3丈,既可行车走人,又能雨涝排洪;桥上宽约5丈,连通东西南北大街,供车马人流通行。桥檐石雕有龙兽花纹,南北共有28根栏杆,上雕石羊石猴各具情态。每年正月逢泰山庙会期间,招徕偃师、洛阳、巩县、登封等各地游人香客前来行社观光。此时,店铺夜市,沿街悬挂彩灯霓虹,另有龙灯旱船,双驴火马,狮吼“鬼”打,大戏连台。夜间戏散时,村民燃放长达百余米的五层鞭炮排摞、礼花烟火,白云桥上火树银花,通宵不夜。解放后此桥保存完整,外观有损。

附:道光二十年(1841年)重修碑记。

《重修白云桥西头及石栏碑记》云:“自古桥梁之设所,以利济行人也。缑氏镇东有白云桥,横三丈长九丈。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吉日,竣 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544年)盖邑……(凡省略处为碑残地方,下同)国朝乾隆时,东口当水之冲及西口出水之处,底石渐有摧陷者,先是桥外两岸未砌,石亦有近于坍塌者,本镇监生鹏万李公……见之者惊心,闻之者震耳,皆由斯桥而出以入于公路涧,而水出之口,冲激汹涌离……能方规,每当日中为市会合事神之际,食物交列,百华杂陈,车马填塞,人民拥挤。强者侧肩而过,以力相竞;弱者闪避不得直行……以路既狭隘,又无石栏之故哉。善士李君全惠,代君书武,魏君克明等募化资财,桥北岸易以大石较旧规更加以于数尺至……石栏于上,长亦如之,而人始有轨并进之乐,而桥亦无不坚之虑也。夫人之处世,为有一身一家之计者矣,故所居之室,稍……闻孰肯之为经营哉?昔诸葛武侯治蜀桥梁道路,不修治此爱人者之所为也?若李魏诸君子 慨然以斯为已任,其兴武……碑,并勒施钱人姓名于后,千载,下倘有渊汇齿蚀之处,其尚以李魏诸公之继之。

赐进士出身,特授文林郎江南徐州府宿迁县知县,历任潭阳、萧县知县加四级记录一次,李万仓撰并书丹。”

十八、孙坡泉

孙坡,又叫半坡镇,说明它地处青萝山的半坡而得名。因泉位于万安山下,又叫万安泉。半坡之中,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何来的泉呢?

1956年夏,狂风暴雨之中,一声霹雳,在磨针宫下的山沟里涌出一股泉水,径丈许粗,大水翻滚,巨石抛下即被冲出,哗哗而下,人们惊喜欢呼。

正值盛夏需水季节,山泉灌入农田,稼穑葱茏旺盛。于是,人们就想如果泉水再大一点该有多好啊。

于是,人们拿着掀镢耙子,前往南山挖泉。谁知事与愿违,越挖越小,后来竟一点没有了。

人们不懂得地理结构,违背了自然科学原理,水竟顺地下流走了。从此,泉水再也没有出来。

十九、蛤蟆泉

蛤蟆泉,在青萝山磨针宫上边。山上、山腰皆用此水,而且水甘甜味美,晶莹清澈,尤其是上山的人,捧一口泉水入肚,暑累全消,好不痛快。大凡登临青萝山者,无不痛饮解渴。

传说当年强盗来青萝山盗宝时被村民打跑,宝库中的金蛤蟆为犒劳缑氏村民的见义勇为精神,吐出一泓清水供村民解渴。从此,人们就叫这泓清泉为“蛤蟆泉”。

二十、双泉古泉

双泉村位于缑氏镇西南四公里的青罗山下,西连灰嘴遗址和古金钟寺,东有浏河水来,南有泉寨涧溪,西有小西河,周边无数涓涓细流由南向北汇成浏涧河水,在西王河村北与姊妹河——马涧河合流,缓缓北去注入伊河。双泉村南高北低,就在村西头有泉眼,深丈许,不停地向上翻出清澈碧透的泉水,既可供人饮用,又可用于灌溉。而隔沟百米处的西岗上,也有一孔泉眼,水深五尺,宽约二丈,昼夜不停地向上翻水,冬春不干涸,夏秋不洪溢。这两处泉眼,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即使大旱三载,滴雨不下,它们都汩汩翻流,默默地为人们做出无私的奉献。村民称双眼泉为“双泉”,称单眼泉为“单泉”。数千年来,没有人能说出它的来历,更没有谁能讲出它究竟淌了多少个春秋!

关于单泉和双泉的神话传说倒也不少。人们说单泉也叫“金莲泉”。唐朝时终南山王祖师寻友张神童,来到此处见池中有金莲七朵,光芒耀眼,遂名金莲池。宋人有诗曰:

半亩池莲甃碧幽,天光云影共悠悠。

若无天下蒙泉透,哪有源头活水流?

芰荷杳中银路添,菰蒲深处锦鳞游。

莹澈到底浑无羌,寒浸玻璃一片秋。

此诗描述了单泉的美景,道出了诗人对此地的向往。

另外,北宋名臣、由参知政事拜相的文彦博,也曾到此赏景,并为双泉赋《双泉吟》一首,诗曰:

长剑并弹霜气豪,白虹半折秋云高。

濯缨洗耳更何处?世人回首轻鸿毛。

由此可见,自古名人恋山水,赋诗作画竞文采。就连“好学博览、文笔深峭”的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大家的郦道元,也曾到此探访,并将此泉写入他的名著《水经注》。

有关双泉的由来,也有两则神话传说。其一,南山祖始爷和西边的牛心山奶奶,因争牛心山(在此泉西十里大口乡境内)结下冤仇。这天在青罗山下相遇,发生争吵,吵得两人口干舌燥,喉咙冒烟时,仙狐奶奶抬脚一蹬,脚下立刻喷出泉眼来,她掬水止渴,好不痛快;祖始爷见状,竟抬双脚奋力下踏,脚下立刻冒出两股清泉,翻着水花。从此留下这三个古泉水源。其二,大唐法师玄奘取经后返乡省亲,始知家乡遭了旱灾,连忙带上徒儿到九龙角下挖泉引水。谁知山谷里波涛汹涌,浪花飞卷,原来是在水中玩乐的青龙违抗天命,不向山北降水所致。悟空一见大为恼火,命八戒下水捉拿青龙。青龙见状连忙逃窜,悟空急忙追截拼杀,青龙知道战不过悟空,又抓住土行孙入地开路逃匿。悟空不见了青龙,正在纳闷,忽见地下有蠕动状,便跟踪拦截。追到青罗山下,举棒便戳。轻点两下,不偏不斜恰好扎在青龙的两只眼上,那青龙流泪不止,泪水冲出地面形成两股清泉。青龙僵死后,幽灵化为一缕青烟携土行孙逃匿,从此这里就留下子两孔泉水。

上述两则神话传说,尽管美妙动人,但毕竟缺乏科学依据。科学的解释应为:一、双泉一带地壳表层土壤水分充足,具有极强的抗渗透力;二、双泉地下水系受到嵩山山脉的压力,水从特殊的地壳缝隙排挤而出。由于地势平缓,泉水不降不溢,不受外界影响而终年奔流不息。

二十一、柏谷坞古战场

柏谷坞村是古缑氏县城东的一个水旱码头。村北,崖岩耸立,柏林荫翳;村南,马涧河宽广,锁垒鼎立。正是这险要的地形,才引得无数英雄豪杰在这里宁肯战死而不愿折腰。

柏谷坞村,位于缑氏镇东北约3公里处。村名以古坞而得。柏谷坞北依景山,南傍休河(古时为拜马涧河与梨树沟河交汇处),东有坞上寺,西有梵宫寺。坞高十余丈,沿谷皆生古柏,故而得名。尤其崖西苍松翠柏之中有一虬龙古柏,盘根错节,浓荫如盖,形似翁者垂钓,枝若龙爪探涧。古坞四周,崖岩丛立,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形势险要。唐朝裴漼在《少林寺碑记》中称之为“高峰拂日,傍临鸟道”之地。而对柏谷坞“峭壁夹峙、谽谺诘曲,亏蔽曦景”之境状,戴延之曾亲临此地,在《西征记》中称“谷中无回车之地。”由于柏谷坞坞高陡峻,谷深道狭,松柏蔽日,蹬道螺旋,下蹑无际,郑王王世充曾僭号曰“辕州”。

柏谷坞古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史载,它地处中原腹地,群雄争霸,往来于斯,为“窥东都(洛阳),趋阳城(登封)之必扼”。柏谷坞又是水旱码头,由于当年休河水系庞大,水中舟楫穿梭,帆棹往来,而船舵常在坞下钩锁垒停泊;此渡口为通向缑氏古县城通道,故此地饭店酒家沿河皆是,商客路人往来者络绎不绝。

历史上柏谷坞战争不断发生。

史载:南朝时,义熙十二年,宋武帝刘裕率军伐秦至成皋,秦将姚洸镇洛阳,使部将赵玄固守柏谷坞,以抗拒刘裕。刘裕前部毛德祖将赵玄击败,并营建钩锁垒三个,呈鼎足之势。

北魏景明二年(公元502年),咸阳禧谋反。事败,东走洛济,至柏谷坞被追兵擒俘。

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以虎牢关以西投降西魏,宇文泰亲率大军至洛阳接应,命大将干谨进攻河阳(今孟津)南城,回军拔取柏谷坞,返回洛阳。

柏谷坞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搏战,发生于唐武德四年(621年)春,秦王李世民与郑王王世充辗转于洛水、邙山大战时,王世充搬来河北夏王窦建德统帅的夏军会战李世民。负伤的李世民被追逃往景山南麓,被马涧河挡住去路。此时,引出“三寺”、“一寨”(即梵宫寺、少林寺、永庆寺和玄奘故居村南的保和寨村民)的鼎力相助。待唐军赶来,在柏谷坞河畔水陆夹击,大破郑军。史载,击沉郑军漕运船只三十余舵,并俘获王世充之侄王仁则和大将魏隐。次日,又击缑氏而困东都。至此,奠定了唐王朝的胜利基础。电影《少林寺》里“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和民间传说“火烧陈堡谷”的故事,均由此演绎而出。

后来,李世民当皇帝后,曾褒奖僧徒,赐良田40顷,水碾一具。现有《告柏谷坞上座》碑为证。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蒋介石收编东五省联军后,与军阀吴佩孚发生战争。吴佩孚为抵御蒋军,特命三个团的兵力,必于晚间驻守柏谷坞。

然而,昔日柏谷坞虽为兵家驻守重地,今已河水退小,无镇守之必要了。据说马涧河水小,缘自修建宋陵时,用土石填平了王湾东岭的不拉沟,断了梨树沟河水所以致。

时至今日,在开发玄奘故里大旅游景区时,柏谷坞村民将重修村中唐僧“晾经台”,拟复“梵宫寺”,并设制十三僧众救唐王场景雕塑群,将古战场搏杀场面再现于游客面前。(文/凤凰浴飞)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