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教卫旅 » 正文

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著名地质摄影家赵洪山《地质摄影》教材版读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2-03  浏览次数:1935
核心提示:本网讯 我与著名地质摄影家赵洪山深交已久,《地质摄影》教材版出版后他专程从北京给我寄送一本,在我看到《地质摄影》这本教材以后,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是“文图并茂”。

本网讯   我与著名地质摄影家赵洪山深交已久,《地质摄影》教材版出版后他专程从北京给我寄送一本,在我看到《地质摄影》这本教材以后,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是“文图并茂”。作为一名读者,首先是看自己喜欢的书籍,毕竟凡事先入为主,一切的认识从“眼睛”开始。
 
因为欣赏作者的摄影作品,在我们编辑的《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的杂志上,多次刊登过赵洪山的摄影佳作。看过赵洪山编著的这本摄影教材,我首先是在网上查阅大量的摄影基础知识,发现他独家选择了在“摄影”两个字的前面选择了“地质”两个字,好像给摄影增加了无形的知识内涵,为“摄影技术”赋予了诸多的社会责任,选题新颖而且不落俗套。
 
当我从书架上取下美国版的厚厚的“摄影教材”时,陡然发现我国需要一本简明读本的“摄影教材”,赵洪山老师这本教材的出版,填补了这个空白。


 

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时,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给我们的摄影家提出了更加广阔的摄影空间,把摄影作品赋予“科普”知识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摄影已经不再是单单愉悦身心、欣赏美景,《地质摄影》传播的是让摄影家关注祖国的大好河山、拍摄地质美景,增加爱我“地球”的意识,保护我们的美好家园、护卫好我们的“金山银山”。
 
“简明扼要”这应该是《地质摄影》这本教材的特点。当看到《地质摄影》的封面的瞬间,直观感觉扑面而来,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的彩丘地貌,伴随着定格版的传统胶片底色一下子映入我的眼帘,以非常直接而毫不夸张的方式,聚焦了张掖的地质构造。
 
作者把地质作为被拍摄的对象,无论封面上有无镜头,读者把地质图片作为最直观的地质影像被捕捉,就会觉得这是一本不同寻常的《地质摄影》。
 
如此看来,封面的设计独到而新颖。在读者翻开书本读到第一个章节之前,翻阅整个书稿,使读者走进了摄影的世界,回到地质摄影的空间。
 
怀着新、奇的期待去读这本《地质摄影》,在开始阅读前我很担心因自己专业知识不足而导致无法理解。然而当我慢慢开始阅读,我愈发觉得作者并不是在向读者灌输一种自己已定型地质摄影的理论,而是在展示自己真实的思考过程,同时向读者启迪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地质摄影》从第一章开始,作者就告诉读者什么是“地质摄影”?就表明这不是一本摄影技术的专著,整本书围绕着地质摄影带来的地质知识、社会责任、科普、地质摄影技术的深刻影响展开简述,挖掘、剖析地质摄影的内涵和它带来的意义,作者思维的精彩发人思考。读罢全书我的第一感想是:这是一本地质摄影胜过摄影专业的书。作者在行文当中展开的地质摄影的价值,用图片“说话”的演讲方式等等之间的摄影理论关系的结论,无疑给高等学府的地质学子带入了一个崭新的自选课程。而这个课程的本身,就是对摄影的隐喻。
 
全书由九章组成,每章看似各自独立,实则不断复杂化,符合正常逻辑思维的深入过程,表现出作者的深层次思考。从《地质摄影》的真实与表象的关系与地质摄影的独特性从摄影技术入手,到《地质摄影》第九章地质摄影赏析,描述的地质现象以及拍摄技术参数和点评所赋予照片的附加意义,再到《地质摄影》第七章:地质摄影的拍摄要求,之后的几节探讨了几种摄影的拍摄要点。摄影是一种艺术既而升华到地质摄影的价值,直到向读者展示地质摄影所依赖的多元化文化与国家体制(航空摄影)之间的冲突。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章和第六章。可能是因为我不是摄影家的缘故吧!它是我反复阅读次数最多的三个章节,理解的深度也理应较其它章节更到位一些。首先作者在讲解中简明扼要,和其他的摄影书籍相比简单多了,很好理解。第六章讲的比较集中。作者把摄影的思想与艺术放在地质摄影的构图一章中,就更好理解。接着,作者把构图分为复杂构图、简单构图、对称构图三种构图方式,即简洁又明了。实际上摄影就是一种视觉角度的选取。那么我们所看到的经过截取的图像就是物体,而真正的被摄物体的全部才是真实。所以根据镜头的大小,选取的被摄景物并不一定是虚假的,它只是一部分的真实。摄影就是这样一种构图,而被拍摄物体实际上都成了相机面前考虑是否要选取的对象,如何选取、呈现都是摄影师的视角与思考和他要表达出来的意思,因而摄影的构图具有简洁与复杂之分。尽管初次看到作者这一观点时我感到诧异。现在顺着作者的视角去看,是很有道理的。


 

总之,《地质摄影》的出版,为高等教育开设地质摄影自选课程,有了一本“投石问路”的教材,毕竟地球在诞生后的几十亿年的运动中,给我们人类留下了宝贵的地质遗产,等待我们现代的人类去开发,去利用,地质遗产存在的意义是使人们置身其中地去感受从而去享受,而不是等待着一个定格的画面。如果地质存在的意义我们不去用相机见证地球演变的历史,那实在是摄影者的一种心灵缺失。照片仅仅是记录的手段之一。何况眼睛和相机记录下来的地质演变本身也很不相同。靠眼睛记录下的风景储藏在记忆中;相机记录下的地质演变过程,是亘古不变的地质档案。

我想,这就是作者编著《地质摄影》的目的。作者选择以地质摄影简明的读本视角去诠释世界的影象与真实,就好像拿着相机在拍摄这个世界。尽管这本书还有种种不足,《地质摄影》书中摄影背后是种种隐情,这一切的过程的丝丝缕缕最终都升华为保护青山绿水的真情。
 
掩卷细思,又想起这本书的封面。阅读过后、思考作者30多年的摄影历程,感触之后对于地质摄影的概念越来越深,更多的是思想:地质摄影者透过自己相机的镜头,将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

也许这本教材的结束语诠释了以上答案:“我热爱地质,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热爱祖国大地上的一草一木;我酷爱地质摄影,喜爱世界上的每一条江河,喜爱地球上每一处地质遗存。祖国山河的壮美,使我对祖国有无尽的眷恋;地质地貌的奇特,令我对她们痴迷不已。每当我站在高山上、河湖边,我的心灵好像在一瞬间得到了净化,一种责任和使命感便油然而生。二十多年来,让祖国美丽的山川河流翩然入镜,把世界奇特的地形地貌呈现给世人,成为我不懈追求的目标。” (资深媒体人  王红闯)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