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科普|中成药有何用药之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0-24  浏览次数:159392
核心提示:中成药中成药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的可重复性,疗效的干扰因素较少,给医生临床用药操作提供了便利。与中药汤剂相比,中成药在临床用于治疗疾病时更便于携带和口服,其不良反应较小,非处方药也便于购买,有利于患者自行

中成药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的可重复性,疗效的干扰因素较少,给医生临床用药操作提供了便利。与中药汤剂相比,中成药在临床用于治疗疾病时更便于携带和口服,其不良反应较小,非处方药也便于购买,有利于患者自行选择进行自我治疗。日常生活中中成药的合理用药之道有哪些呢?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不同剂型的中成药如何服用

冲剂

宜用温开水冲服,如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等。颗粒剂按溶解性可分为可溶型、混悬型和泡腾型。服用混悬型颗粒剂时,如有部分药物不溶解,也应一并服用,以免影响药效;服用泡腾型颗粒剂时,只能加水待泡腾溶解后服用,切忌放入口中直接冲服。

片剂、胶囊剂

一般应温开水送服。对于咀嚼片,应嚼服,四岁以下儿童不宜服用,以免出现气管被卡住的危险。

糖浆剂、口服液

可直接服用,服下后不宜立即喝水。

气雾剂

将药物喷雾直接吸入,主要用于止咳平喘或开窍醒神。切忌口服。

中成药的服药时间有何讲究

正确掌握中成药的服用时间,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针对不同药性,在适当时间给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减少不良反应。

一般中成药每日2-3次,于早、中、晚饭后半小时至1小时服用。危急重症患者用药应及时服药。

补益药宜饭前服药,补阴药宜晚上服药。

发汗解表药宜中午之前服药,镇静安眠宜睡前半小时服药。

祛痰药宜饭前服用,平喘药宜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

开胃药宜饭前服用,消食导滞药宜饭后15分钟服用。

泻下药宜午后或空腹时服,病情重者随时服;止泻药应及时服,按时再服,泻停即止;润肠通便药宜空腹或半空腹时服用。

心肺、胃部、胸膈等病位在中的疾病,宜饭后15-30分钟服。对胃肠道刺激、毒性较大的中成药,宜饭后20分钟左右服用。

家庭应怎样存放中成药

注意贮藏环境

中成药应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避光、防潮和不易碰撞的地方。如果是具有挥发性的中成药,如薄荷油、风油精、药露以及各种药酒等,应尽量避免日光照射,且要远离热源,防止成分产生变化。受热会使一些中成药发生变形,如丸药蜡皮容易塌陷、膏药极易流化、栓剂易变形、胶剂易粘连、胶囊易变软等,所以这些药物应在避光和隔热的地方存放。潮湿的环境容易使中成药霉变,因此,保存中成药应采取防潮措施。

注意认真查看

家庭中保存了一段时间的中成药,在服用前应当仔细地进行检查。一般情况下,普通的药片应该是颜色均匀,没有碎片、斑点、溶化、黏合、潮解变形等现象;带包衣的药品应完整,无粘连、裂开;冲剂应无结块、生霉、变色;糖浆及水溶剂应无絮状物、浑浊、沉淀、发酵和异味。如有异常现象出现,千万不要服用,应及时清除。同时应注意药品的有效期,过期的药品不得再使用。

注意密封好

一般中成药都是用中药材做成的,如蜂蜜、蔗糖等,这些原材料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与空气接触极易发生反应,有些中成药会因受朝而变质或失效,如冲剂、丸剂、片剂等受潮后容易溶化黏结、碎裂、变形或发生霉变。因此,中成药一定要采取密封的方法贮藏,用后应及时封闭好,以免发生氧化变质。

注意科学管理

存放药物时,要将药物和该药物的使用说明书放在一起,并在上面加贴清楚的标签,便于查找,防止弄混。内服药与外用药要分开放置,因为外用药多具有刺激性、腐蚀生或毒性,错用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成人药和儿童药也要分开放置,以免用错。有孩子的家庭,药物应放在孩子不易拿到的地方,以免发生意外。另外还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与失效期,一般3至6个月检查一次,过期的药物要及时清除。

来源/《中成药合理用药之道》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